疫情防护知识之个人防护篇!
2022-01-17 14:10:48
作者:admin
点击量:1271次
(一)洗手篇
1、如何保护自己远离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传染?
(1)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用一次性纸巾或干净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2)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
(3)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作息规律,避免产生过度疲劳。
(4)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每天开窗通风数次不少于3次,每次20-30分钟。户外空气质量较差时,通风换气频次和时间应适当减少。
(5)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6)如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涕、发热等,应居家隔离休息,持续发热不退或症状加重时及早就医。
2、洗手在预防呼吸道传播疾病中的作用?
正确洗手是预防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国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WHO及美国CDC 等权威机构均推荐用肥皂和清水(流水)充分洗手。
3、正确洗手需掌握六步洗手法:
第一步:双手手心相互搓洗(双手合十搓五下) ;
第二步:双手交叉搓洗手指缝(手心对手背,双手交叉相叠,左右手交换各搓洗五下);
第三步:手心对手心搓洗手指缝(手心相对十指交错,搓洗五下);
第四步:指尖搓洗手心,左右手相同(指尖放于手心相互搓洗搓五下);
第五步: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拇指搓洗,左右手相同搓五下;
第六步: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各搓五下。
4、哪些时刻需要洗手?
(1)传递文件前后
(2)在咳嗽或打喷嚏后
(3)在制备食品之前、期间和之后
(4)吃饭前
(5)上厕所后
(6)手脏时
(7)在接触他人后
(8)接触过动物之后
(9)外出回来后
5、旅途在外没有清水,不方便洗手,怎么办?
可以使用含酒精消毒产品清洁双手。
人冠状病毒不耐酸不耐碱,并且对有机溶剂和消毒剂敏感。75% 酒精可灭活病毒,所以达到一定浓度的含酒精消毒产品可以作为肥皂和流水洗手的替代方案。
(二)口罩篇
1、口罩该怎么选?
选择一:一次性医用口罩,连续佩戴4小时更换,污染或潮湿后立即更换;
选择二:N95医用防护口罩,连续佩戴4小时更换,污染或潮湿后立即更换。
棉布口罩、海绵口罩均不推荐。
2、正确使用口罩
医用口罩的使用方法:
(1)口罩颜色深的是正面,正面应该朝外,而且医用口罩上还有鼻夹金属条。
(2)正对脸部的应该是医用口罩的反面,也就是颜色比较浅的一面,除此之外,要注意带有金属条的部分应该在口罩的上方,不要戴反了。
(3)分清楚口罩的正面、反面、上端、下端后,先将手洗干净,确定口罩是否正确之后,将两端的绳子挂在耳朵上。
(4)最后一步,也是前面提到过的金属条问题,将口罩佩戴完毕后,需要用双手压紧鼻梁两侧的金属条,使口罩上端紧贴鼻梁,然后向下拉伸口罩,使口罩不留有褶皱,最好覆盖住鼻子和嘴巴。
3、特殊人群如何佩戴口罩?
(1)孕妇佩戴防护口罩,应注意结合自身条件,选择舒适性比较好的产品。
(2)老年人及有心肺疾病慢性病患者佩戴后会造成不适感,甚至会加重原有病情,应寻求医生的专业指导。
(3)儿童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其脸型小,选择儿童防护口罩。
返岗工作如何防护?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进行传播。空气不流通,人员密度较大,人员来往较频密的地方,都是高危地区。
1、电梯间
电梯间是空气极其不流通的地方,只有一定浓度的酒精可以溶解冠状病毒外膜,然而酒精是极其容易挥发的,除非每小时都安排专人对电梯间进行酒精消毒。工作生活场合,充满了飞沫,包括按电梯按钮的手指也沾满了飞沫。
钟南山:普通的外科口罩,它并不能够制止冠状病毒的进入,因为它的颗粒很小。但戴口罩是有用的,因为口罩是防止飞沫的传染,而这个冠状病毒主要是附着在飞沫上,它不会自己飞来飞去的。这些措施是合适的。
建议:搭乘电梯一定要戴口罩,有条件的单位一定要频繁为电梯间消毒。特别是按钮区。
2、饭堂/餐厅
挤满人排队打饭或就餐的区域,是人流量最大,密度也最高的区域。
坐下吃饭的最后一刻才脱口罩,避免面对面就餐,避免就餐说话,避免扎堆就餐。
3、办公室
人多的地方,传染的风险高。
佩戴口罩,谈话保持适度距离,随时保持良好通风,对门把手、键盘鼠标、文具、桌面进行必要酒精消毒。
出勤交通如何防护?
乘坐飞机和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人群密度大、空间密闭,接触病毒的风险较高。出行时必须采取妥善的防护措施,并减少与他人的接触。
需要提醒的是,前往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要戴上口罩。
医务人员对口罩使用时间有严格规定,但公众戴口罩,不必戴一次换一次,可根据清洁程度使用更长时间。
如需返程,建议提早到达,并配合测量体温、按要求填写信息登记表(可自己随身携带签字笔)。
1、乘坐飞机
随身携带含有酒精的小型免洗洗手液、消毒湿巾或棉片,以便清洁双手和可能触碰到的地方。使用的清洁产品,酒精含量至少要超过 60% 。
若手上沾染了可见的污渍,必须直接用流动水洗手。途中需佩戴口罩。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坐飞机时,前三排和后三排为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中出现疑似感染者的人,应该有14天的健康观察期。一旦出现任何症状,特别是发热、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呼吸短促或腹泻,马上就医。
2、乘坐火车/高铁
尽量携带自饮的独立包装矿泉水,以防交叉感染。乘车时间较长的乘客,可多备几个口罩,以便及时更换,佩戴前要清洁双手。
若乘车时间较短,建议在上车前就餐。如果路途较远需要吃饭,一定要在饭前洗手,建议自备免洗型的洁手液。
3、乘坐大巴车
除了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和手清洁等措施,最重要的是要在旅途中保证车内通风。
建议自备清洁袋以处理个人杂物及垃圾,不随地吐痰。途中需佩戴口罩。
4、自驾车
自驾车出行,要注意自行消毒,应先使用消毒喷雾或者对车内摆设以及座椅进行消毒。消毒结束后进行通风换气。在车上常备免水洗洁手液以供随时使用。
途中所停留区域若是公共区域,要做好彻底消毒;行驶途中需要定期开窗通风。
5、上、下班途中
上、下班途中要正确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建议步行、骑行或乘坐私家车、班车上班。
如必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务必全程佩戴口罩。途中避免用手触摸车上物品,也不要用手接触眼、耳、鼻、口等处,下车后及时洗手。
下班回到家中摘掉口罩后洗手消毒。手机和钥匙使用消毒湿巾或75%酒精擦拭。居室保持通风和卫生清洁,避免多人聚会。
日常居家如何防护?
1、在家中怎样预防被传染?
增强卫生健康意识,适量运动、保障睡眠、不熬夜可提高自身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掩住口鼻,经常彻底洗手,不用脏手触摸眼睛、鼻或口;
居室多通风换气并保持整洁卫生;
尽可能避免与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或打喷嚏等)的人密切接触;
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和空间密闭的场所,如必须去佩戴口罩;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和家禽家畜;
坚持安全的饮食习惯,食用肉类和蛋类要煮熟、煮透;
密切关注发热、咳嗽等症状,出现此类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近就医。
2、轻症发热病例的居家隔离建议
将病人安置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限制看护人数,拒绝一切探访。
家庭成员应住在不同房间,如条件不允许,和病人至少保持1米距离。限制病人活动,病人和家庭成员活动共享区域最小化。确保共享区域(厨房、浴室等)通风良好(开窗)。
看护人员与病人共处一室应带好口罩,口罩紧贴面部,佩戴过程禁止触碰和调整。口罩因分泌物变湿、变脏,必须立即更换。摘下及丢弃口罩之后,进行双手清洗。与病人有任何直接接触或进入病人隔离空间后,进行双手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