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37419146

儿童康复训练中心

孩子学习好以后就一定能过得好吗?

2022-10-18 11:38:34 作者:admin 点击量:1959次

案例1:有一位认识很多汉字、生活能够自理并能在家里料理简单家务的17岁的孤独症女生,从学校毕业后幸运地被街道图书馆录用为管理员。图书馆负责人看她很爱护图书,也很认真负责地做图书整理工作,就让她看管阅览室。结果她中午下班吃饭时,把还没有看完报纸的几位老人锁在了阅览室内,幸好被及时发现,没有酿成大祸。试想,明明知道屋里有人,她为什么不说一声“我该下班了”?

请思考:即使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的“家长里短”,孤独症患者又能掌握多少呢?知识越多就越能适应社会吗?
 
案例2:一个10岁的孤独症患儿跟妈妈逛市场时,妈妈突然发现他原来吃的棒棒糖变成了一个空酸奶盒,而且他还在使劲地吸食。妈妈抬头望去,不远处有两个大一点儿的男孩在冲这边坏笑。妈妈立刻明白了,马上问孩子:“他们是不是用这盒酸奶换走了你的棒棒糖?”在得到肯定回答后,妈妈感到心惊肉跳。原来,这个孤独症孩子爱喝酸奶,盯着那两个男孩看,他们就假装好心,用空酸奶盒换走了棒棒糖,他不仅接受了,而且还使劲儿吸起已经空了的酸奶盒来。
 
面对这种“以敌为友”的情形,家长怎么能不着急呢?如果空酸奶盒里有什么有害物质呢?孩子需要懂一些最基本的“人情世故”吗?面对复杂的社会,怎么能让我们的孩子有双会分辨的“慧眼”呢?
 
 
#01理论分析

孩子们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平时学习的内容是有规则性、逻辑性的,而分辨善恶、有效求助、与人相处都是无规则的、动态的、需要“眼力见儿”参与的活动。
 
如同“人际关系疗法”的创始人、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史蒂芬•葛斯汀(Steven Gutstein)博士所说,社交技能分静态技能组和动态技能组,静态组以不变的规则与结构为基础,人们只需要遵循约定俗成的规则行事,如排队买东西、在公交车站等车、吃西餐时注意规矩等,只要模仿别人即可,互动对象是谁无关紧要,孩子们从书本和生活中大量习得的是静态交往所需的技能。
 
动态交往组则要求互动双方根据当时的环境、对方的行为来调整自己的行为,维持互动的正常进行,有时互动双方的行为是难以预测、弹性很大的,如请求别人帮助、与同龄人游戏、送别人礼物等,这些技能要求参与互动的人要及时、主动、积极地处理大量信息,不断关注对方的情绪、感受。这些能力单靠模仿、讲授、行为训练是学不会的,是应着力培养的、独特的“经验分享能力”(即动态的交往技能),它对于人们适应社会、分辨好坏人或行为,进行自我调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并不是在静态技能培养的同时,动态技能就养成了,它们的培养思路是不同的。前面故事中的主人公,他们遇到的问题都与欠缺动态交往技能有关。
 
 
#02 从成长中寻找原因
 
我们经常担心“惯着”孩子会使他们“不知天高地厚”,“会滋生更多的要求”,有人认为“没有知足的孩子” ,因此有这种想法的家长或老师都会对孩子从小就理性、严格地要求,可往往孩子在青春期以后出现了明显的“逆反”,此时大人们被迫放松要求,但为时已晚,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呢?

原因是,大人们没有做到“预先满足”,而是在孩子以各种方式提出要求后再“事后满足”,这种“事后满足”实际是惯着孩子的表现,与“预先满足”有本质区别。比如大热天,5岁的孩子上午10点多开始提出要吃冰激凌,妈妈觉得时间太早,没有答应。到中午饭前,孩子又提出来,妈妈还是不答应。孩子说“不让吃冰激凌就不吃饭”,奶奶一听孩子不吃饭就心软了,动员妈妈先给他吃,然后过会儿再哄孩子吃饭,妈妈就给了。以后孩子还会“变本加厉”地提类似要求,这就是“后给”导致的结果。如果妈妈在上午10点多主动提出:“天很热,宝贝想吃冰激凌吗?”“等一会儿我就给你拿。”之后带孩子玩会儿、转移注意力,稳定其情绪(孩子认为妈妈同意吃,肯定会想着给他),大人就有了适时提供的机会。
 
在读懂孩子的需要后“先给”,不是孩子吵闹后补给。后补的是“惯”着,先给的才叫满足,它们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先给以后,孩子的心里舒服了,认为家长是对他好的,是能满足他需要的,他就会产生“认同感”,希望得到家长的表扬,因此不存在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无理”要求。但如果是后补给,孩子会认为你可能是“骗”或“诱惑”,他还会提出更难满足的需要来试探家长,往往就会得不到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就建立不起来。
 
如果读不懂孩子的需要,也不要着急,我们可以慢慢分析。但强调一点,家长若读不懂就先不要以“教育者”自居,给孩子下各种各样的指令,那样可能适得其反——被误解的孩子的情绪只能是越来越糟,发展中频繁出现反复。教育者要能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因势利导。
 
 
#03 看清自己和孩子的关系
 
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都想帮助他健康成长,但你的帮助是否被孩子接受呢?你与孩子的关系除了血缘上的,更重要的是要靠情感去体会,孩子怎么体会你们的关系?换句话说,人们都知道父母爱孩子,但孩子体会到这种爱了吗?

你想帮孩子,但他总躲着你,不拿眼睛看你,说明他没有接纳你。当孩子没有接纳你时,生硬的管教只能更加拉开你们的心理距离。试想,你能接受你认为不友善的人的帮助吗?你能接受不接纳的人的帮助吗?如果你不能,孩子怎能愿意接受你的帮助呢?如果孩子没有体会到与你在一起是安全的,你是爱他的,他怎么可能毫无顾忌地接受你?听你的话呢?要想让他听你的,就要让他体会到你是无私地爱他的。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让我们先当一个有心人,解读一下孩子,看能不能看清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通过分析他们成长中的问题,来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
 

育儿常识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 © 长沙春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湘ICP备20007824号-1  访问统计:

链接支持:长沙自闭症学校  儿童语言康复训练  自闭症康复训练